为了提高中国绿茶的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水平,中茶院长期致力于推动绿茶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牵头推动《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2012年科伦坡国际会议,绿茶术语国际标准研制作为前期预研项目立项;2015年日本国际会议专题汇报前期预研工作,并提交新项目提案;2017年英国国际会议,项目正式立项,并成立ISO/TC34/SC8/WG10绿茶术语专家工作组;最终于2021年正式发布。
在2021版《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为便于国际工作组专家间的沟通,创新制作绿茶术语图文册和绿茶茶汤色卡,大大方便了专家间的交流并受到一致好评,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委员会茶分委会(ISO/TC34/SC8)主席和秘书处后续推动了2021版《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的修订立项工作。
作为绿茶术语项目组负责人、工作组召集人的中茶院所长杨秀芳研究员和作为注册专家的杜颖颖研究员,自2021年开始联合推进修订工作。修订历时三年半,召开多次线上、线下国际会议,采集全球代表性绿茶样品,对其香气、滋味、外形等感官品质因子进行系统分析比对,并采集筛选代表性图片及制作风味轮,经过多个阶段的意见征集和处理,最终在ISO成员国投票通过后,才正式发布。
2
文字标准+视觉索引
扩展风味轮内容
我国作为全球绿茶生产与贸易大国,凭借长期实践与技术积淀,为《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的修订贡献了中国智慧。
图A.3-扁炒青。
新标准最大的创举是首次引入图片,不仅为全球绿茶贸易建立统一技术语言,极大方便了标准的传播和应用,还系统构建起全球绿茶“视觉风味库”。为实现按图索骥辨别绿茶品类,该标准在附录A中呈现了炒青绿茶(圆炒青、长炒青、扁炒青)、烘青绿茶、蒸青绿茶、晒青绿茶、绿碎茶和抹茶的图片,每类绿茶选取了典型的2~4张样品图片,方便使用者对绿茶类别的认知和判别。
图B.2-雀舌形。
同时,该标准将干茶外形和色泽、茶汤色泽以及叶底外形术语以图片形式分别收录于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中,将术语文字转化为视觉化认知,绕过语言障碍,纠正术语的认知误差,促进国际标准应用。
图G.1-香气轮。
修订后的标准生动呈现了绿茶的品类、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143个术语,将术语文字转化为视觉化认知,实现了“文字标准+视觉索引”的双轨呈现,使得绿茶术语表达更直观,有助于解决认知歧义,为绿茶在国际贸易中的品类鉴别和感官评价提供了依据。
杨秀芳表示,《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的全新发布,为绿茶品类、风味建立了全球统一标尺,有利于优化我国绿茶出口结构,推动绿茶出口从大宗茶向高附加值产品全面拓展。
3
从攻关到发布 标准来之不易
标准的修订并非一时之事,一份面向全球的标准,背后潜藏着无数艰难险阻。
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由ISO/TC34/SC8负责,秘书处目前设在德国标准化协会(DIN)。面对国际专家组,技术、文化、语言、工作程序……每一项都是需要突破的壁垒。
国际线上、线下会议。
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最大难点在哪里?杨秀芳表示,一方面是工作组层面的专业有效沟通很重要,由于工作组专家来自各产茶国、消费国,工作组成员内部首先对标准技术条款要做到协商一致;另一方面,标准研制经历委员会草案(CD)、国际标准草案(DIS)、最终国际标准版草案(FDIS)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通过ISO网站在成员国层面开展意见征集和投票表决,积极成员国(P成员国)的投票结果直接决定草案能否通过,因此对于牵头单位,不仅要保证标准草案的投票表决能顺利通过,而且对成员国提出的每一条意见建议,都要给予有理有据的专业化答复。
还有一个困难是研制周期,一个国际标准的研制周期一般规定36个月,对于研制难度大的国际标准,往往因为周期延长被退回或撤销。 茶样选取也困难重重:一是我国绿茶产量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产地之多、品种之全,国际专家达成共识难度较大;二是很多其他国家对本国茶样没有入选表示异议,两者叠加,获得国际认可就更难了。因此,绿茶术语工作组在协商一致层面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在研制周期上尽量按时间节点推进,同时处理了100多条外国专家对标准草案的意见建议。
4
从参与到主导
稳步提升的中国贡献力
尽管我国是茶叶大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出口量却难以大幅提升,原因之一就是国际上的茶叶产品标准和基础标准尚不健全。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茶院一直从事茶叶标准化工作,先后牵头制修订绿茶、红茶、茶制品、茶叶理化指标检测方法等系列国家标准。2008年,成立了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茶院是秘书处承担单位,持续组织和推进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至今,中茶院牵头和参与制修订的茶叶国家标准100余项,供销行业标准40余项,覆盖茶叶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技术规程等多个领域。长期标准化工作的实践、经验积累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中茶院推进我国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中茶院承办第27次茶叶国际标准会议。
杨秀芳表示,中茶院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始,中茶院参与了茶叶中水浸出物、总灰分、粗纤维、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茶黄素等理化指标测定方法的全球实验室间环试,并将ISO发布的测定方法国际标准及时转化为国家标准,使得我国质检机构出具的茶叶检测数据与国际并轨,减少茶叶国际贸易壁垒。作为SC8在中国的唯一技术对口单位,中茶院代表中国参加了茶叶国际标准投票、积极履行积极成员国(P成员国)权利;组织我国专家研究提交国际标准新提案,派出专家牵头或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修订;跟踪ISO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动向,参加国际间实验室检测方法环试;与浙茶集团共同承担ISO/TC34/SC8联合秘书处(2009年-2020年);组织中国代表团参加历次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会议,2003年、2008年、2019年承办了3次在杭州召开的ISO/TC34/SC8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
近年来,中茶院在逐步了解和掌握国际标准制定规则的基础上,茶叶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不断壮大,从事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与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2022年,参加第28次茶叶标准国际线上会议。
目前,中茶院牵头制定发布ISO 18449:2021《绿茶 术语》、ISO 5642:2024《茶多酚提取物—定义和基本要求》和ISO 18449:2025《绿茶 术语》(修订版),参与制定和发布ISO 20716:2022《乌龙茶—定义和基本要求》和ISO 20715:2023《茶叶分类》;组团参加12次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成功承办4次茶叶国际标准会议。在ISO层面,目前有4个工作组由我国专家牵头,即茶叶分类工作组、乌龙茶和白茶工作组、绿茶术语工作组、红茶术语工作组。
从参与到主导,我国成功实现了角色转变,大大提升了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国际技术交流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增强了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
从现在到未来
让茶叶“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多年来,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我国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杨秀芳告诉记者,“例如,培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茶叶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并活跃在茶叶国际标准化舞台,是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中亟须突破的难点。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茶叶专业功底,了解国内外标准制定规则,有应用自如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这样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
目前,中茶院专家正在牵头修订《红茶 术语》国际标准和推动《固态速溶茶》国际标准的修订,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牵头制定的《茶叶化学分类》、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牵头制定的《白茶 定义和基本要求》、安徽农业大学李大祥教授牵头制定的《茉莉花茶 定义和基本要求》等3项国际标准也在稳步推进中。
中茶院作为SC8在中国的唯一技术对口单位,将继续担纲使命,同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团队一起,全方位推进茶叶国际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在这方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以标准引领中国茶叶走向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